摩机制作
经验心得 新品动态 好碟介绍 二手器材 视听论坛 聚会交友 首页
我对发烧的理解-发烧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

作 者: j 来 自: 202.98.180.199
发布时间: 2000-09-25 09:44:16 返回本版 到视听论坛中讨论
文 章:
    说了发烧的技术与艺术问题,我们现在可以来谈一下与发烧文化有关的问题了。

    虽然文化有许许多多的定义,但在人类学中,文化则是指由人们生存状态所产生出来的独具
一格的生活风尚。由于这个定义与我要讨论的问题相近,姑且采取这样的概念,不必陷入更多争
论。由于关于世界发烧文化的有关情况和资料很难收集,这里主要就中国的发烧文化做些讨论。

    根据文化学研究,文化大体分为主流文化与俗文化两种,发烧是人类现代电子技术发展与音
乐欣赏习惯相结合产生出来的结果,起自民间,可算为一种俗文化,但在音乐欣赏上,它又只能算
是亚文化现象,即它是由音响方式来实现的,有别于大家通常认为的一般音乐欣赏方式。由于主流
文化必须与俗文化依存,在一定的社会中,主流意识必然要反映到俗文化中来,这是与大众教育有
关的部分,主要起到稳定社会和次序的作用;俗文化是大众意识的发展,一方面它为丰富主流文化
提供了必须的基础,另一方面它也受到主流文化的约束,当它与主流文化冲突时,就会受到社会的
压抑和抑制。自汉朝以来,中国承续发扬了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,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宽容态度
兼收并蓄外来文化,中庸、有序、典雅、浪漫、具象、整体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
念,缺乏形而上精神、重形式而不重内容、先境界而后谋于事、求真而不唯美、重实际而轻分析、
重结果而疏过程、群体无意识多于独立思考、趋同于群体人格而独立人格不完善等倾向流露于文化
与行为之中,而这乃是我们中国人发烧的根!同时,因为国家文化、教育政策的影响,抽象的、个
性的、唯美的、荒诞的、结构主义的等等现代艺术及欣赏形式很难被人们认同或理解。由于发烧是
俗文化,社会思潮也无不反映到其中来,如港台植根于世俗化和娱乐性的以消费文化为基础的“金
粉艺术”和欣赏情趣,往往有人趋之若鹜,跟从者众焉。西方文化是今天世界文化主流,自文艺复
兴以来历400余年人文主义熏陶,它人性张扬,广收博采,个性发挥,艺术创造开放,流派众多,
适应文化日益多样化发展和人们世俗心性的要求,并籍以科学手段和文化渗透,优势居高,被中国
文化人所认同,也被大众所追随。随着中国发烧热的发展,“英国音”、“美国音”等遂成为发烧
友的偶像,不少发烧友不问Hi-Fi为何物,无视音响与现代音乐艺术的关系,盲从求“真”,使中
国审美观念很难指导发烧,透入音响产业,创造出“中国音”,不也哀哉!从亚文化角度来看,中
国的音响欣赏方式仍然以求真中的求美为主,与发达国家相比,音响应用的技术发挥与艺术发挥不
足,发烧友的个性表现还不成熟,情趣和品味也有待提高。

    在发展上,社会发展先于文化发展而依赖于文化发展,所以研究发烧文化还得先从其社会群
体及构成谈起。发烧是人们对音响的偏好引起的文化现象,在社会中并不具有阶级、阶层的性质,
为一种兴趣聚集群体或个体。中国发烧友在全国均有分布,绝大多数都集中于城市中,尤以大中城
市为主,构成城市文化的一个很小的部分。有的地方发烧友有经常的小群体聚会,多数关系不密
切,联系很松散,也有的是个体活动,跨地域社区结构不明显。目前,国内Internet网发展迅
速,有关发烧的网站或BBS已有数十家,为有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发烧友互相联系、交流提供了
很大方便,成为一些发烧友经常聚集、谈论的地方,跨地域社区将有可能由此形成。发烧友中情况
多样,主要是音响制作者、音乐爱好者、调音师、电声工程人员…爱好于音响欣赏的人。这些人大
多数以男性为主,有高中以上文化,年龄在20-50岁之间,或多或少有爱好摄影、绘画、听音
乐、学乐器…艺术活动的经历,其成分在社会中具有横断性,主要是干部、艺术工作者、科技人
员、商人、教师、职员…,其中不乏艺术家、学者和各种专家等高级人才,也有坊间制作者、音响
小经营商等人士。中国发烧友按对音响的不同趣味可粗略分为:制作派、器材派、摩机派、欣赏
派、录音派。其中,录音一派,因受条件限制,尚待很好发展;也有的人技术、艺术素养优良全
面,身兼数派,是其中的佼佼者;也有许多是入道不久即放弃发烧的人。发烧友无论在概念上或是
在社会群体中都十分模糊,并经常发生变化,是一个很不稳定的群体。

    在一般人眼里,发烧友是一群不顾自己生活,疯狂进行器材升级,不是听音乐,而是专门注
意音乐中声音的细节从中“挑刺”,喜欢找“咳嗽声”、“摩擦声”、“拉凳子声”、“喘气声”
…,听“口形”、听“形状”、听“高矮”…的“怪人”。其实,发烧友只不过是为了用音响完美
地保存和还原出真实的声音而已,也就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Hi-Fi、Hi-End。由于发烧主要是一种
在实践中习得的行为,对什么是Hi-Fi就难免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,使概念发生模糊,产生歧
义。虽说每一个发烧友都说自己是在追求Hi-Fi,希望从音响中听到与录音现场一模一样的声音,
享受和欣赏各种音乐、声音带来的愉快,但他们对自己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,并不见得都清楚,各
人对Hi-Fi及其目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,“唯真”、“唯美”总是争论不休。这些争论大多起自
Hi-Fi是技术标准,还是欣赏标准,甚至是艺术标准的问题,这都在前面说过了,不再赘述,这里
要特别提一下的是所谓的“Hi-End”。我很赞成梁锡跃先生关于Hi-End无标准的见解(见《音响
世界》,95期),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,Hi-Fi是不断地去接近于真,它永无休止,没有目的
地,在心理上是与人要满足成功、达到一个目的的欲望相悖的,是理想主义的;Hi-End不同,尽
管它没有具体标准,但它对发烧友来说是现实条件下可通过努力达到目的的心理满足,是一个“终
结”,有如浮士德完成填海一样。于是,对“极品音响”的追随与崇拜,以至于对经典、名人的追
随与崇拜,成为发烧的时尚。由于Hi-End目的是具体的,所以每一个End都是发烧友个性的表现和
实践的结果,就象一个个高高矮矮的山头,都自有一番End景象,使从山脚下走上来的发烧友,不
知从哪条路就上了一个什么样的End,并由此引申出来这儿如何End、怎样End、为什么End的各自
一番解释,关乃炘先生就是这样上了300B End的。如果是High Fi End就不同了,因为只有象珠
穆兰玛一样的一个顶峰。尽管仍然会有人愿意去攀登Hi-Fi那样无止境的高峰,但参差不齐的Hi-
End更能使发烧友各得其所,这对丰富发烧文化不也是很好吗!随着音响技术的发展,也许有一天
中国发烧友也会被音响特殊的声音效果和日益增多的功能所吸引,兴趣向“唯美”泛化和嬗变,使
Hi-Fi仅仅作为一个技术概念,把音响作为他们对声音再创造的“画笔”, 那么发烧文化就将会
更加丰富,更加繁荣,更加灿烂。

    为了说明发烧友的意识来源与心理成长、自我实现、人格性质,请先看一下bridge先生在
《视听论坛》上的发言,这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。他说:
    在听过的梁祝cd中,我觉得雨果发烧碟一中西崎崇子的小提琴音色最美,最娇艳,有光泽,
富于技巧,但是,不被我喜欢。各位大虾的看法呢?
    其实我想说的是,发烧可以分成三种类型(个人观点):听声音的,听音乐的,感受音乐
的。不论唯真还是唯美,不论是相信曲线还是相信听感,不论追求的是声场、定位、透明、通透、
延伸,还是追求音色、形体感、音乐味,也不论是寻求真实的现场重现还是更愿意讨好自己的耳
朵,只要你的重点在于声音中的某些因素,那么,就是在——听声音。假设100%是完美无缺,可
能为了解决10%,5%的不满意的因素,孜孜以求,痛苦不堪,反复折腾,可能每个发烧友都有过这
样的经历,也从中体会了苦与乐。
    如果可以把声音的因素放在次要的位置,更愿意去享受音乐的优美旋律,享受韵律和节奏的
美感,可以说是在——听音乐。这时,随身听也可以,收音机也可以,只要是喜欢的曲子,喜欢的
音乐,就愿意去听,去享受。
    但是,我觉得,仅有声音和音乐是不够的,在音乐响起的时候,在美音妙语萦绕四周的时
候,可以静静地听,可以慢慢地感受音乐中传达的情绪、感情,仿佛在和作者,或者演奏者进行一
种交流和沟通,被音乐感染,为音乐感动,随音乐思索,那才是很美的享受。这时,声音和音乐都
不太重要了,器材的档次、名气、价钱也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那种情境,那种气氛。千万千万别被
人打断哟。
    可是,好的音乐,好的器材,细心的调整,可以使我更容易的感受音乐,感受心灵沟通的美
妙,所以,还是要追求,还是要发烧,还是要自找麻烦。
    从这篇文章来看,我们已经感受了一个发烧友从实践-欣赏-再实践-再欣赏…的不断求
索,为自己所追求的不懈努力。正是在这样的反复循环中追求着完美,使他们的意识得到了升华,
心理经受了磨炼,在欣赏中看到了自我。尽管音响并不完美,条件是那样有限,但他们靠着理想在
追求着完美,希冀把有限推向无限,从而实现人生的极致,体现了尼采所说的人类的意志与精神。
经过不懈的努力“修炼”,大多数成熟的发烧友都有很强的信念,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对音响的
独立理解。对发烧议论,即使自己被大家认为是错误的,在没有被证明之前,也不为旁人说道所左
右,有的人甚至声称自己就是要坚持到底的“死硬份子”。但他们也是能知错就改的,因为要克服
发烧路上的一切障碍,就必须首先克服自己心理的障碍和错误,选择正确的方向和方法。在发烧友
的思想世界里,“真”与“美”是最基本的元素,无论它们是来自客观或是主观,一切的音响,一
切的欣赏,都将以此为准绳,因为这是他们对发烧追求的根本理解与终极目标。由于发烧友注重个
人的体验,无意识往往表现出经验性、主观性、个体性的性质,有一个习而惯之的过程,被发烧友
们称为“修炼境界”,在无形之中支配着他们的行为。发烧友之间相处是以兴趣维系的,而后才是
知识与友情的交流,表现了独立自我与松散群体的联系方式。在许多情况下,发烧友是通过朋友介
绍或在听音室的试听中而相互认识,由相投的趣味产生交往,为共同提高达成友谊。Internet网
出现后,更多的朋友则是用“闯入”的方式,通过交谈或互相帮助与大家相识,以兴趣来组成单纯
性的虚拟社区。大家犹如同路人那样,来自不同的道路,在叉道上与一些人分手,又与一些人相
会,然而大家都保持着一种坦荡和真诚,记住那份缘。

    发烧友的知识构成是与使用音响相依存,与欣赏音乐息息相关的,经验性很强,综合起来主
要有这样几类:声学和声学技术的知识—它是深入了解声音本质、声音产生和如何实现声音重现过
程的基础,对于正确理解Hi-Fi的许多概念是必须的,并涉及电声学、建筑声学等内容;无线电技
术知识—对DIY、摩机来说尤需要深入学习,特别是掌握电路、扬声器系统、器件、数字化原理,
看懂电路图,具备一定的电路、音箱、印刷板的分析设计能力,掌握电路性能、测试调试方法、音
响装置的制作工艺,对于利用器材者,至少也应当了解电路性能及电路结构的性能、特点,音箱的
类型、结构及其性能、特点,制造器材使用的工艺技术及其功能、效果,掌握有关性能指标的知识
和听音评价的方法;音乐和音效知识—它包括各种音乐的表现特点、配器方法、音乐程式、声场布
置等,各种乐器的声音、音效表现和应用特点,乐曲的作曲背景、民族特色、配器形式、反映内
容、情绪变化等,作曲者的生平、人生态度和性格、作曲特点,乐队及歌手的演奏演唱风格、特点
和表现力,指挥对音乐的诠释和演绎……;使用器材的知识—它包括各种器材的类型及特点、器材
使用中的要求、聆听环境布置、音箱及机子摆位、房间音响及响应的测量与调整、煲机与维护、器
材搭配、实现音效的各种方法……。其它还有诸如音乐艺术理论、唱片录制手法、各公司唱片的音
效特点、调整音效的经验、心性修养、艺术欣赏等方面的知识。但也有的人认为发烧最终还是“靠
耳朵收货”,只注重主观体验,以“玩物”为本,忽略了对知识的修养与感悟,虽有娴熟的发烧技
能,也难达修养心性的境界和目标。就过去几十年的发烧历史来看,发烧总是要与电子技术发展相
适应的,新的器材出现,新的技术出现,往往都会产生新的发烧形式,推动发烧个性化、艺术化的
发展,然而Hi-Fi迄今仍旧是发烧友们心中的最高理想。

    为了描述我们所面临的世界,传承知识,进行交流,文化总是与其对事物表述的符号化共同
促进发展的。经过80年代末之前的开蒙,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,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发烧文
化正在中国逐步蔓延,发烧人数扩大,使“发烧语言”也丰富起来,专用词语大概不在千数之下,
即使要编一本《汉语发烧词典》可能也不是难事了。目前一些经常性的发烧友用语已逐步向规范概
念发展,并在交流中被大家所认同,特别是在主观描述声音性质、器材评价等方面更独树一帜,其
含义已由通常理解蜕变,甚至不为流外人士理解,只是作为发烧友们交流的基础。通过符号化发
展,实现了对认知对象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定义,也就区别了自我与他人,通过自我形象的观念发
挥,确定了他人应该是怎样的观念,构成发烧友与其他人、与发烧友之间的互动关系,使发烧文化
作为一种社会范式而独立存在。一般而言,除少数有怪僻的人外,发烧友是很容易通过沟通融入各
自所处的社会的,也很少会有被他人排斥的现象。因为,中国的发烧文化正逐步发展起来,发烧友
中非标准概念使用常常是普遍的,这些由个人或少数人创造出来的词语在大家的概念中是很模糊
的,也经常引起理解上的畸意,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。

    发烧友非常崇尚自我独立的精神,这一方面是为了在独立判断中确立自我,以“我”为中心
完成Hi-Fi的目的;另一方面是借助群体力量促进个性发展,自立于“发烧之林”。由于受中国文
化因素影响,中国发烧友的自我并没有西方人那样的人性张扬,常常表现出谦虚谨慎和对群体的尊
重与依赖。在他们中间,互相帮助,互相理解是处世的基本规则,不以一己之见是否被承认定得
失,不以水平高下论卑尊…更看重的是群体中的和睦、友爱、“义气”与境界。当然也会出现一些
“鸡鸣狗盗之徒”,但他们很快就会被大家所鄙弃,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。

    今天,并不完美的Hi-Fi并没有给发烧友的希望带来多少回报,绵绵不绝的期待,就成了发烧
友们与Hi-Fi理想结下的不解情结。尽管发烧友们的思想常常是理想主义的,可是大家普遍认为立
足现实更加重要,毕竟生命是有限的,条件是有限的,技术是有限的,只有把发烧发挥到极致,才
是对发烧所追求的真谛。所以完美主义在发烧友中极具影响力,有的人换机频繁,也有这方面的原
因。完美主义影响的来源,最主要的是Hi-Fi和审美追求,由于它们相互交织,使发烧成为富于想
象力的实践活动。每个人都可以决定一个目标,不断向上爬,直至精疲力竭为止。有时,我们感觉
似乎已经达到了End,但如果不是固步自封的话,有一天你终于会发现它并非真正的顶峰,因为我
们不知道真正的顶峰在那里,就象登上景山看到的只是北京城一样。于是虚无主义的一些想法接踵
而至,使一些发烧友热衷于用自己所处的现实来描绘“天堂”,乃至用End臆想回避Hi-Fi所带来
的事实,希望对Hi-Fi情结有个完满的了断,也就有了一些发烧友把300B电子管、威廉逊电路、
3/5A音箱…推上End宝座的现象。正因为人性对疲惫的追求容易产生脆弱,虚无主义对个性化与
Hi-End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使一些发烧友偏离了向Hi-Fi发展的轨道,转而把
“唯美”和“为我”当作了实现“音响梦”的目标。

    音响在电子类商品发展中是一类“古典”而成熟的产品,已不再是电子行业发展的主流,要
获得新技术的支持也比较困难,虽然全世界有众多的音响师对完善音响技术仍然做着努力,但规模
已经很有限。随着人们兴趣向多声道、多功能、多角度欣赏的表现发展,Hi-Fi最终只能留下纯技
术的内核,音响发展将会与Hi-Fi理想脱节越来越多。是追求Hi-Fi,还是追求声音的艺术欣赏,
是时常困扰发烧友的问题,Manfred在《音响发烧无线电》论坛写到:“烧器材的苦恼在于真正的
高保真其实是腻味的。于是便有了风格的追求。而风格就是偏重,强调。有所取必有所弃,这有未
免留下遗憾。所以烧的厉害的烧友常常要换机,在厌倦一种声音后,试图出新。但所能选择的实在
有限,即使不考虑财力,而又有几个能不考虑财力的呢?这时就陷入在世俗中来。在这世俗计较乃
至超脱之后,才能超脱。而世俗的超脱又决不能帮我们攒钱的。这种两律的背反往往使得我更象在
地狱而非在天堂!” 由此看来,在许多发烧友中正在滋生着实用主义,出现西方那种把音响作为
声音再创作的工具,只是时间问题,Hi-Fi对世俗化的抵抗是苍白的。尽管有人愿意固守Hi-Fi原
来的观念,但大众更加希望音响能够为他们带来丰富的生活,使发烧在生活中变得更有意义,这就
要求Hi-Fi观念在变化的社会条件下有新的发展,适应社会对发烧的选择。

    从文化的角度探索,将来发烧到底会变得怎样呢?我认为:它会更加依赖于商品社会发展,
发烧友的素质与水平会趋于国际化,同时也会提出要突出民族性的要求,追求个性化和自我表现则
将成为推动发烧长久不衰的动力。





所有图形和文字归音响发烧站及作者所有,欢迎自由转贴和链接,但请注明出处
使用IE 4.0以上版本,800X600,小字体模式可获最佳观看效果
联系我们:音响发烧站.

摩机制作
经验心得 新品动态 好碟介绍 二手器材 视听论坛 聚会交友 首页